账号:
密码:
CTIMES / 社群討論 / 新聞報導論壇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04 09:42:33 P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問題出在互電容的技術

        其實 Apple 所提倡的互電容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鬼點問題,但是犧牲了測量的靈敏度,這也是 Apple 到現在還無法使用金屬筆來觸控,不能做懸空觸控的原因,可是由於Apple的產品開發的太成功,形成業界的標準,所有的觸控面板廠只生產這個類型的觸控面板,讓其他的觸控面板結構無法達到生存的規模,形成觸控產業的一言堂,研發觸控IC的業者也必須朝向互電容的技術發展,否則也無面板可用而無法生存,讓全世界研發觸控技術陷入瓶頸,而不能多元化發展,當觸控面板走向薄型化如OGS時,問題就開始浮現,能用的觸控IC也變的有限,當Tx與Rx的距離更近時問題也就越大,所以進入advance in cell 的領域時就找不到觸控IC可用了,再加上離LCD的 data line,gate line越近時雜訊就會越大,測量的訊號如何從雜訊中識別出來也是另外的大難題,而這些難題相信一時之間還解決不了,這也是三星先進內嵌式觸控螢幕無法量產的原因。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05 09:23:52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回頭看看Apple最早的觸控申請

US 7663607 B2 Multipoint Touchscreen


     於2004年5月6日提出申請,這篇專利中提出兩種可以做多點觸控的面板設計,包含自電容與互電容兩種方法,代表圖案以自電容的多點觸控結構為主,互電容結構為輔,說明Apple 本身也傾向自電容的技術,請參考下圖。

apple2.jpg
      然而在當時的技術來做自電容式的多點觸控螢幕會發生下列幾點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
(一) 尺寸越大點數就越多,總點數與面積成正比。
(二) 走線會很細,使用ITO時電阻會很大。
(三) 點數超過一定的數量時,邊緣的空間就無法將線走到觸控IC的位置。
(四) 線與線的距離越近,Crosstalk 串音現象會很嚴重。
 
   走線的空間與走線的電阻為無法實現的最大原因
 
但是自電容的技術比起互電容技術而言,靈敏度準確度都要高出很多。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05 08:16:54 P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對互電容的觀念你正確嗎

        Apple 的 DITO 互電容結構,當手指touch到玻璃時,互電容是增加還是減少,使用ATmel的菱形跨橋結構時,手指touch玻璃時,互電容是增加還是減少,兩者的答案相同嗎?

        第三個問題當Apple的 DITO結構中,如果Tx與Rx的距離小到只有幾微米時,手指touch上玻璃時,互電容增加或減少的模型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一種還是第二種。

        如果三個問題都回答的出來,而且說的出原理,恭喜你是觸控達人,否則就要再加強對觸控的基本觀念。

         跟超過300位的觸控產業界的工程師與工程主管會談過,發現觸控達人其實很有限,大家對自己工作的部分都相當專業令人敬佩,可是廣度普遍不足,所以很難做到全面性且整體性的思考,這也是造成產業停滯不前的原因,競爭力相對不足而不自知,真正的高手習慣從大部份的不可能中,努力去發現微小的可能性,然後加以實踐,然後獲得成功,一般的人習慣在許多的可能中,尋找不可能的理由,來放棄實踐,這樣做比較不會失敗,看來以目前的職場環境來看,肯定不是冒險者的天堂而是墳墓。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07 08:26:18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當越來越多的大廠開始採用內嵌式觸控螢幕時該怎麼辦


        三星的AMOLED用的觸控面板可以稱為On Cell也可歸類於In Cell,現在 Apple的In Cell手機也將出現,Sony與HTC也推出 In cell的手機,相信隨著In cell 觸控螢幕產量的提升,會越來越多的大廠加入,畢竟誰不想讓自家的手機更薄,用電更省,光學特性更好呢。 就算OGS可以一樣薄,但終就多了一層的ITO,折射率與反射率就輸了一截,更不用說還有牛頓環等光學問題要解決,而且越薄的玻璃上要蝕刻電路的難度越高,要OGS做到0.3mm或未來0.2mm在良率上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在薄型化的戰爭中勝算不大,只能多爭取一些過度的時間而以。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10 11:50:12 P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如果是用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當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減少

使用Atmel的SITO菱型跨橋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增加

當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如果Tx與Rx的距離非常近,手指Touch的位置遠大於Tx與Rx的距離時,互電容變大或變小會很模糊,表示將無法分辨觸控的發生。

所以三星的先進內嵌式觸控要成功,必須使用更先進的觸控偵測技術才有可能達成。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11 10:51:07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如果是用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減少

使用Atmel的SITO菱型跨橋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增加

當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如果Tx與Rx的距離非常近,手指Touch的位置遠大於Tx與Rx的距離時,互電容變大或變小會很模糊,表示將無法分辨觸控的發生。

所以三星的先進內嵌式觸控要成功,必須使用更先進的觸控偵測技術才有可能達成。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11 10:53:30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自電容除了之前所列舉的四項缺點外,其他的特性如感應的靈敏度,線性度較正,多點觸控的處理都遠比互電容的技術來的容易。

       最近有機會試用了New IPad,也是筆者第一次使用Apple的觸控經驗,結果令人失望,每次要把視窗收掉,用手指去觸控較靠上邊的X,結果都很難成功,要試很多種不同的按法或位置,才能成功,可是在輸入文字時觸控下端的鍵盤又很容易,不會按錯字,可以確定觸控位置的準確度與觸控點的位置有相當的關係。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操作HTC的手機上,做鍵盤觸控輸入時,常常容易按錯字,必須去適應它不同的按鍵,按的位置要有所修正,成功率才比較高。 相信這兩家的觸控面板都經過嚴格的品管與認證,不會連最基本的單點觸控的測試都有問題,合理的懷疑是線性度的校正會因使用者而異,所以不同的使用者按相同位置時計算出來的座標會不一樣。

      而上述的問題在all point addressing的自電容結構下是很好處理的,不同的使用者按相同的點,位置計算的差異會比較小。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11 10:54:33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以Apple 兩片玻璃式互電容的技術來看,Tx與Rx距離一片玻璃的厚度,手與Tx距離兩片玻璃的厚度,當手指touch上方的玻璃時可量測到的訊號變化約10%~30%,現在試想像一下,把Tx與Rx的距離縮小100倍時會如何,互電容的數值會變大100倍,手指與Tx的距離相當於縮小一倍,所以改變量會增加一倍,2/100 表示可以量到的變化量相對於原來的10%~30%而言,變成剩下0.2%~1.2%的改變量,這個改變量遠小於背景雜訊。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以現在的10%~30%的變化量做出來的觸控面板,準確度與線性度都不是很好時,0.2%~1.2%的變化量還能做的出可以用的觸控面板嗎。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Eric5698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縣
文章: 57

发 表 于: 2012.06.13 02:02:53 P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無疑的

這個討論區就是在宣揚 SuperC IC的功能有符合目前所遭遇到的困難解答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MSN Messenger 回复文章 回顶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在线)
nbsp;
来自: 台北县
文章: 178

发 表 于: 2012.06.18 09:46:41 AM
文章主题: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當 Sony , HTC , Apple , 三星開始使用 In cell 的觸控技術時,就宣告內嵌式觸控時代的來臨,可以大膽的推論 2013年會有更多的 in cell 觸控面板加入戰局,如果有注意這幾天的新聞會發現,劍揚與華映合作的21吋內嵌式觸控面板也開始量產,2013 年 LG 與 奇美在內嵌式觸控面板上也不會缺席,友達會專注在OGS與 on cell touch 上,宸鴻與勝華的 OGS,TOL的產能也會大量開出,顯而易見的觸控面板大決戰就在2013年,advance in cell 觸控面板預估將在2014年引爆,觸控面板會進入成熟期,競爭能力不足或技術能力不足的廠商會在本波趨勢中淘汰,推論 advance in cell touch 會成為主流產品 ,外掛式觸控會離開主流市場導向邊際市場或少量多樣化的市場,一場觸控產業的大洗牌正式展開。
检视会员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回复文章 回顶端
[上一页]     1  [2]   
  相关讨论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NEC發表可不受天候影響的光解析技術
[評析]台灣新定位:與全球創客接軌
  相关新闻
贸泽电子2024年第一季度推出逾10,000项新元件
宜特2024年第一季合并营收突破10亿元 展现验证分析布局力道
SAP加速AI驱动供应链创新 推动制造业转型
宇瞻迈入绿色显示市场 成功开发胆固醇液晶全彩电子纸
调研:2024年中国ADAS市场迈向Level 3自动驾驶
  相关文章
高频宽电源模组消除高压线路纹波抑制干扰
电动压缩机设计ASPM模组
【新闻十日谈#40】数位检测守护健康
PCIe 7.0有什麽值得你期待!
PCIe桥接AI PC时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号11楼 / 电话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